2009年7月30日 星期四

長途客運座椅頸部支撐設計 2008 I’NOV 國際發明展大會銀獎

〔記者陳志仁北縣報導〕亞東技術學院昨天舉行四十週年的校慶活動,包括董事長徐旭東、板橋市長江惠貞都親自出席外,徐旭東並親自頒發獎盃給績優的教師,並勉勵在場的教職員說,不管服務的年資多寡,只要表現優異的同仁,都有機會獲獎;此外,有庠科技大樓的六樓,也展示包括勇奪2008 I’NOV 國際發明展大會銀獎在內的多項產學合作成果展。    亞東技術學院校長徐澤志表示,工商業設計系高繼徽老師今年以「長途客運頸部支撐設計」的發明專利,參加法國波爾多市舉行的2008 I’NOV 國際發明展,此次共有來自全球四百多件發明人的作品,角逐十五項設計的大獎;高繼徽老師以睡眠工學為核心概念的交通座椅參賽,結果在人體工學應用的方面,獲得極高評價與大會評審的青睞,勇奪大會銀獎,殊屬可貴。    高繼徽老師指出,這項「長途客運頸部支撐設計」發明的專利,乃針對一般乘客在有限的空間內,以坐姿睡眠的前提下,找到座姿睡眠的關鍵-仰角二十二點五度,突破傳統前傾二十度的設計概念,不但減低原料的成本、改善坐姿與睡眠的品質;同時頭靠採波浪狀的設計,讓乘客無論頭朝左、右或中間的方向仰躺時,皆能讓頭部獲得最佳的舒適度外,適度舒緩頸關節支撐頭骨的重量,另「長途客運頸部支撐設計」發明的專利,明年也將參加國外「紅點」的設計競賽。    高繼徽老師又說,「長途客運頸部支撐設計」的發明專利,已經實際應用於座椅的設計上,未來將有效改善乘客在長時間搭乘交通的工具時,因座椅設計不良而所導致的肩頸痠痛,此一功能的設計亦可延伸到各式休閒座椅、按摩椅、辦公室主管座椅;同時「長途客運頸部支撐設計」也是國內外第一台以睡眠工學為核心概念的交通座椅,目前已透過技術合作處作技術的轉移,並授權予國內交通工具座椅第一大廠-佳豐機械共同開發,以進行商品化的工作,預期將為運輸業及家具業帶來突破性的發展。
圖說  高繼徽老師(左)指出,「長途客運頸部支撐設計」的理念,是國內外第一台以睡眠工學為核心概念的交通座椅;同時頭靠採波浪狀的設計,讓乘客無論頭朝左、右或中間的方向仰躺時,皆能讓頭部獲得最佳的舒適度。(記者陳志仁攝)

2008年1月18日 星期五

iMax3D 和 3G 電視手機

iMax3D 和 3G 電視手機 電視與電影動態影音娛樂生活型態趨勢報告
text/高繼徽

從 1950 年代彩色電視信號放送開始,電視就注定強勢主宰著文明地區的人民生活型態。
電視是最大眾化娛樂產品,它滿足的一般人對於娛樂的所有需求,打發時間,視聽感官,八卦資訊提供。對大多數的觀眾而言,只要擁有電視機硬體,無線電視節目幾乎不必再負擔任何費用。但對於媒體經營者而言,電視卻又是高經濟價值的產業。很少會有一個像電視產業這般能滿足各方的經濟需求的產業。

在亞洲地區,電視通常佔據家中最重要的位置。在美國,許多人家甚至還有電視專屬的空間。有越來越多的家庭,擁有的電視機數量已經超過家中成員的數字,客廳有電視,書房有電視,臥室有電視,連廚房廁所都有電視。隨時隨地看電視是一般人對未來生活的期許:手機看電視,手錶看電視,電腦看電視,只要有螢幕就有電視。

人類的夢想:隨時隨地看電視
自從 SEIKO 在 1982 年發表世界第一隻附加電視的腕錶 TV-Watch,把人類長久以來隨時用手錶看電視夢想實現之後,1984 年隨即推出第二代彩色電視手錶 My-Channel,之後 SEIKO 就沒有再推出和電視相關的手錶機型了。隨後的二十年間,3.5 吋大小左右的電視隨身看產品雖然從未被消費者真正接受,但還是有個不大不小的市場存在。接著 DVD 隨身播放器被禮品業者評估為 2004 年耶誕節最具潛力的商品,可以播放電視影集的 Apple Video iPod 硬碟播放器,甚至四個月前可以看電視的 iPhone 都不斷地讓業者寄與厚望,然後悵然退場。

隨時隨地看電視,一直是許多專家及消費者對未來世界的預測。隨身電視的技術也已趨成熟,但這個市場終究沒有出現。沒有出現的原因很多:

失敗因素一:精密視覺 vs. 動態影音的協調性
首先,在生理方面,由於眼睛是身體對外在環境最主要的訊息接收器官,而且眼睛只有一個視覺焦點,人的眼睛沒有辦法長期在動態的環境下,凝視一個小如 2cm x 3cm 的動態影音畫面。因此,把眼力大量集中在一個過小而且是動態的焦點上,容易造成身體平衡系統的不協調,也就是暈眩。

失敗因素二:日本 vs. 美國型態的生活型態差異性
另外一個關鍵性的因素,就是生活型態的差異性。例如,日本地狹人稠,空間與時間的精密掌握是生活中重的一部份。加上公共交通系統完整綿密,因此大多數的人均搭乘地鐵上下班,由於地鐵較汽車平穩,因此較適合從事一般瀏覽性的閱讀。但是在美國,地廣人稀,公路系統完整,除了幾各大城市地區外,大多數的人均以汽車為交通工具。因此,不論是駕駛或是乘客,均無法在較顛嶓的路面駕駛中閱讀或觀看小畫面的螢幕內容。

因此在日本會受歡迎的產品,在美國卻很有可能遭到滑鐵盧。事實上,從過去到現在,除了電視機本身之外,大多數的視聽產品都還是無法取代傳統的電視,最後慘遭淘汰。

電視機趨勢:螢幕要多 + 喇叭要多 = 隨時隨地有電視
電視佔據文明地區人民生活中極重要的地位,隨著視聽科技的進步,電視的訊號也由之前的類比訊號,正在更新為數位化電視訊號。電視的音響效果亦更從單音到立體聲,從杜比到 DTS 5+1 重低音環繞音場,越來越低的價格,卻能擁有越來越好的音響設備。電視的螢幕的尺寸也由之前的 28 吋 CRT 電視,升級到最近以 42 吋為主流的大型 LCD 顯示器。只要不嫌麻煩,天花板夠高,動輒 2000 流明以上的單槍投影設備,可以輕鬆讓家裡的螢幕擴增到 200 吋以上。

此外,從有線電視到 DVD 光碟,越來越多樣化的影音資源,加上越來越專業的家用視聽器材,直接衝擊到的就是電影業者。許多美國的影城因應趨勢改為量販式經營,平日時段一票看到飽,順便賣可樂,熱狗,爆米花。小電影院則針對小眾市場播放一些冷門的或藝術電影。還有家電影院,利用電影院的大螢幕收看電視球賽轉播,讓觀眾享受大家一起看球賽的氣氛,受到好評,但是衛星轉播解析度畢竟無法滿足大螢幕的需求,所以並沒有真正風行。

電影院的未來:終極螢幕+終極影像 = 終極感官
大多數的電影院,終究被家裡越來越大的螢幕及視聽設備給取代了,唯一無法取代的就是「視野」,超大螢幕所帶來的臨場感是一般家庭劇院在空間上所無法取代的。目前商業影院中,螢幕最大的就屬 IMAX 系統,他的標準螢幕寬度為 22 公尺,高度為 16 公尺,足足有五層樓之高。目前全球共有 143 家 IMAX 商業電影院。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高成本大製作電影,均以推出 IMAX 版本,甚至是 IMAX 3D 立體電影為風尚。

2004 年底耶誕節檔期的北極特快車是第一部全版的 Imax 3D 電影,全球兩億美金的票房中有超過三成的票房來自 IMAX 3D 版本。2006 年電影「超人再起」(Superman Returns)在全球創造近四億美金的票房,是第一部由真人拍攝的 IMAX 3D 版本,並創下 2300 萬的票房佳績。今年七月上映的「哈利波特--鳳凰會的密令」,目前在全球以創下近九億四千萬美金的票房,在全球 143 家 IMAX 戲院兩個星期的檔期中(因為接著播映的是另一部熱門電影「變形金剛」),創下 3500 萬的最高紀錄,佔全球總票房的 4%。

結論:電視消耗時間 + 電影玩弄空間
動態影音產品如電視,電影,其實都是高度依賴人體感官的設備。視覺與聽覺是是文明生活中最重要的資訊接收器官,電影院的超大螢幕不斷刺激視覺與聽覺的感官,家裡的電視則是用來消耗時間的最簡單模式。

有沒有想過關掉電視一天,你會發現,時間突然變得很多,多到你不知所措。有些電視不看一點關係都沒有,有些事情不知道反而更快樂。

【D‧FUN 數位享樂雜誌 2007.Nov. No.14】

空中巴士 A380 PK 波音 787





空中巴士 A380 PK 波音 787 text/高繼徽


今年 10 月 25 日首航的法國空中巴士 A380,是全球載客量最高的客機,最高可乘載 850 名乘客。A380 的寬大空間,讓機上擁有許多前所未見的設施,如酒吧、免稅店及美容院,甚至賭場、雙人床、健身及沐浴等直逼豪華郵輪的設備。
預計將於 2008 年首航的波音 787 Dreamliner,是波音公司最新,也是首款使用複合材料建造的寬體中型客機,最高搭乘人數為 330 人。由於全機 80% 採用複合材料,因此機身重量大幅減輕,生產線只要三天就能組裝完成,是目前最省油環保的機型。

花時間到另一個空間花時間
交通工具是一種讓人能穿梭於時空之中的機器。對現代人而言,交通工具可以載人快速地到達不同的地點,一段時間後再返回到原始的地點。因此許多人以為,交通工具如汽車飛機,是用來幫人們節省時間的,殊不知交通工具主要是用來幫人們切割時間,讓人花更多時間的機器。
生理時鐘與地理時鐘
在每一段的旅程的時間中,人們必須在一個完全密閉的極小空間中等待行程的結束,在另一個空間開始另一段行程。一般人在密閉的交通工具客艙中,受到空間環境的限制,只能消極地打發時間,一般的模式包括睡覺、聊天、閱讀、影音娛樂、吃東西等。


時空機器的 38 時間介面
一般人的的生活作息時間通常根據日出日落規劃成 8 小時工作,8 小時休息,8 小時休閒的 3-8 制。同樣的長途客機中,同樣的也有相同的規劃,但必須加入地理時區間函數。而跨越一個時區,平均需要飛行時間 1.5 小時。由於交通工具長距離的空間移動,旅行時間往往跨越 3-8 制中單一生理負荷的8小時,而必須同時考量工作、休閒、睡眠三種需求。

時間介面一:工作環境
一般人想在交通的過程中工作,簡直是一種奢望。在汽車行進中由於路面的巔簸,視覺焦距不容易固定在小範圍焦點,如果進行精密視覺如閱讀或書寫等工作,生理上不易保持重心平衡,容易早成暈眩,甚至影響視力。近年來,由於行動電話的普及,行動電話成為旅行中最重要的聯絡工具,台灣高鐵甚至在車廂中裝置強波器,讓乘客能在高速的移動中,隨時保持聯絡。
飛機算得上是平穩,適合從事辦公室文書業務的環境,由於行動電話電波容易干擾飛行,基於飛行安全的考量,是絕對禁止使用的電子設備。所幸手提電腦僅在飛機起降時禁止使用,越來越多的航空公司,已經開始提供客艙內無線上網的服務。A380 在乘客的工作需求方面已經大幅改善,不但旅客可在座位內登入電子郵件信箱及互聯網、使用電話及收發短訊,並且提供手提電腦電源、USB 及 R J45 插槽。

時間介面二:休閒娛樂
休閒活動始終是長途客運中最容易討好乘客的項目,遊覽車小姐用麥克風主持的各種遊覽車遊戲帶動旅行團的氣氛,之後出現的錄影帶及卡拉 OK,一直是團體旅遊中的重頭戲。越來越多的小型客車開始在有限的空間內裝配小型 LCD 螢幕,提供後座乘客影音娛樂,打發時間,但由於一般還是無法克服駕駛道路巔簸的避震問題,因此 LCD 螢幕始終無法取代傳統的車內音響系統。
上一代的飛航旅行程,普遍以 72 吋三槍投影大螢幕提供最新的院線片,一趟十小時的旅行,可以看到三部左右的最新電影。但是隨著液晶螢幕的普及,航空公司為乘客裝設個人化的 LCD 螢幕,提供近四十個影音頻道,多種電動遊戲,是最受一般乘客歡迎的機上服務。而眾所矚目的 A380 所提供的隨選視訊更包括超過 100 片的自選電影、350 個電視頻道、500 張唱片、30 種電腦遊戲,以及一系列電子圖書,甚至語言學習課程。



時間介面三:休息睡眠
能夠在旅行中睡眠,是最理想不過的事了,可惜受限於飛機或汽車客艙中有限的空間,要讓乘客能適當舒展肢體,達到睡眠的目的,並不容易。付出高額票價的頭等客艙,通常以能讓乘客躺平的空間為宣傳重點,但經濟艙則就只能靠椅背傾斜,加上一個小枕頭,一條小毯子就一切搞定,當然如果能向空中小姐要一付眼罩,一對耳塞,乘客就能建構一個寧靜獨立的個人空間了。
在眾多設計中,比較特別的是 787 使用 LCD 燈光來控制環境照明,可以隨著時區及乘客的生理時鐘函數,設定白天與夜間的等不同照明模式。而且由於採用無接縫的複合材料碳纖維機體,窗戶的面積較傳統客機大上一倍,使用液晶技術控制機窗玻璃的明暗透明,控制高空射入窗內的強光及紫外線。利用人類生理時鐘及經緯度時區來規劃照明程式,讓乘客能因為燈光的色溫及明暗,自然調整生理時鐘。


空間與安全距離
每個人都有一個 30 公分左右的安全感區域,當陌生人靠近的時候,就會有一種被侵入的不舒適感覺。在公共交通工具客艙中,讓很多人既期待又害怕的是與未知的陌生人比鄰而座,如果幸運的話,鄰座的人極具吸引力,是個有共同話題能夠侃侃而談的新朋友,那麼這趟旅程將是一趟美好的回憶。最怕遇到志不同道不合,令人無法忍受的乘客,不管互不互動,對其他乘客而言都是一種折磨。幾年前,美國曾經有航空公司針對這種現象,提供乘客事先設定鄰座條件設定的配對服務,結果大受好評。

A380 PK 787
當今航空業界兩大龍頭空中巴士與波音各推出不同概念的最新機型,A380 強調空間寬廣,載客量高,波音 787 Dreamliner 強調環保省油。波音 787 宣稱已接到全球 45 家航空公司 800 張訂單,是航空史上最暢銷的客機。A380 訂單則有 190 張。兩家航空公司分屬歐洲與美國,由於國際油價上揚,美元疲軟,787 訂單大幅領先,加上美國與中東政治關係,隨著杜拜經濟的興起,多數中東航空公司的訂單轉向空中巴士,A380 後來居上。兩家航空業者的 PK 賽正要開始,比設計,比策略,還要比政治角力。







【D‧FUN 數位享樂雜誌 2007.Dec. No.15】

2007年8月15日 星期三

iPhone用商業行銷挑戰消費者資訊需求?

由蘋果電腦的興衰頻率看資訊產業

蘋果電腦執行長賈伯斯(Steve Jobs)今年一月表示:『我們今天將創造歷史,1984麥金塔改變了電腦,2001 iPod改造了音樂產業,2007 iPhone將要改變通訊產業。』

六月29日i-Phone 在全美正式上市,號稱有百萬人預購,短短三天內銷售量估計有三十萬至七十萬台,各式的報導與文章,都在預測 iPhone對未來產業的影響,iPhone 真的保持過去蘋果電腦的輝煌紀錄,再次創造iPod 的驚人銷售成績嗎? 這篇文章將由蘋果電腦過去的歷史分析成敗因素,並由使用者的人機介面的計切入,來觀察iPhone是否能在手機市場上搶下灘頭堡。

Windows vs. Apple 瑜亮情結
蘋果電腦自1976成立至今,蘋果電腦對於整個電腦產業有項突性的關鍵貢獻,就是根據人類認知結構系統,設計出了至今無法被取代的滑鼠與icon圖像化介面。

滑鼠與電腦圖像介面簡化了一般終端使用者在操做電腦時的複雜程式語言,更間階促使讓微軟公司研發 Window視窗介面。這段期間內,蘋果電腦從一度市佔率超過20%的領導品牌,到1990年代,微軟仿傚蘋果的圖像介面推出的視窗 Windows後,市佔率逐漸下滑到 5%以下,甚至一度瀕臨倒閉,最後仰賴推出與微軟windows系統相容的Power Mac,才止住頹勢。

蘋果電腦二十年來的理性而紮實的設計理念,不論是在外觀造型或是軟體介面設計上都在市場上佔有絕對的領導地位,更是大家模仿的首要目標。但是因為不開放相容系統,因此讓採取作業系統開放政策的微軟公司在 1990年代後來居上,站上市場第一品牌的寶座。之後,蘋果電腦還是不得不再回過頭來重啟開放與windows相容的系統功能,但為時已晚。今年一月,順著iPod帶來的聲譽將公司名稱Apple Computer的Computer拿掉,更名為Apple Inc.。

相容系統 Vs索國政策 iPod鹹魚翻生
蘋果電腦的另一項重要的成功商品是在 2001年 10月推出的iPod 。iPod 剛推出時,不相容於Windows系統,售價為美金 399元。一直到 2003年時推出 Windows相容的機種,並且同時推出線上 iTunes Store,才真正一夕爆紅。

iPod將台灣人原創的多功能隨身硬碟簡化為音樂播放器,成功地打造了一個唱片商與消費者都可以接受的線上付費音樂市場。至2007年四月間,全球銷售已超過一億台。

iPhone x AT&T 史上最成功的行銷策略

iPhone 呢? 目前還不清楚是否與 windows或其他系統相容,但是卻已和 AT&T合作綁約,並開始收取每月60-100美元的月租費,當然市場上也開始推出各式讓 iPhone相容於各家業者的破解系統商品了。

在長達半年的宣傳期中,iPhone強力推銷多點觸控式螢幕Multi-touch,瀏覽畫面時可以隨意利用兩個指頭滑順地放大或縮小畫面,隨意翻頁,並隨著使用者自動感應為橫式或立式,成功地吸引100萬以上的美國人登記預購,這次的行銷計畫可能是史上最成功的星銷案例。

單手輸入 vs 雙手輸入=文字輸入功能不再重要
iPhone掀起的全觸控式螢幕介面熱潮,賈伯斯更要求使用者不要再用傳統的行動電話概念看iPhone,可是左看右看實在很難看出iPhone和傳統手機或Smart Phone的不同。事實上,iPhone不但大幅取消手機正面的各式按鍵,只留下一個回覆功能的按鍵Home,更取消了觸控螢幕不可或缺的觸控筆,此舉代表幾個意義:手機的操作方式不再能以向傳統方式,單手以大拇指輸入訊息,而比須以左手握持機身,用右手食指觸碰螢幕輸入訊息,或是雙手以大拇指鍵入訊息。

此外在3.5”的有限空間裡,規劃26個英文字母輸入按鍵,加上放大鏡的特殊處理,也許效果超炫。但是對於其他的語系,特別是非拼音系統中文系統,要完全透過觸控螢幕輸入,將會是一項挑戰。看來手機的文字輸入需求,似乎不是iPhone在意的功能。

Google Earth vs.商業廣告 = 新的廣告模式
過去蘋果電腦在功能簡化上都有極佳的成功經驗!令人好奇的是iPhone內建的Google Earth功能。一般人為什麼需要隨身攜帶一張 3.5吋的世界大地圖?但是想想,不論是Push mail,音樂及影片播放,網路瀏覽,透過AT&T的通訊限制,都將創造無限商機。Google Earth呢? 當然是廠商廣告必爭之地囉,因為Google Earth 會把你直接帶到她們指定的商家消費。

結論
其實,早在1993年,蘋果電腦推出一款命名為Newton的掌上型電腦,並創造出PDA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一辭,但是因為市場尚未成熟而在1997年停產。十年後的2007年,隨著資訊產業及通訊市場的成熟,iPhone始終強調自己不是傳統的手機,而是一個劃時代的資訊產品。

蘋果每每以創新的概念,設計出絕佳的軟硬體產品,卻也都因為封閉的策略,把第一名的寶座拱手讓人。這次 iPhone 是不不是能在銷售成功? 端看是否能從過去的成功與失敗經驗中整合出新的模式。

2007年8月13日 星期一

繩子革命-從結繩記事談資訊媒体進化史

知識讓人類的文明得以迅速發展,讓人們不必一次次地在嘗試錯誤中建立學習經驗。知識透過文字傳播,傳播的管道稱之為媒體,古代的資訊依照當時的科技文明程度而有不同的紀錄與傳播模式。

繩子媒體 vs奇普Quipu
在文字發明前,中國人及秘魯印地安人都曾使用結繩的方法以記載事情。古代印加人甚至使用不同材質色彩,發展出一套被稱為奇普(Quipu或khipu)的結繩記事系統,用來計數或者記錄歷史。近代,仍然有一些沒有文字的民族,繼續採用類似的方法來記事。

泥板媒體 vs 漢摩拉比法典
公元前3500年,蘇美人以象形文字為主的楔形文字刻在泥板上記帳。古巴比倫國王漢摩拉比(1792 BC-1750 BC)將訴訟手續、損害賠償、租佃關係、債權債務、對奴隸的懲罰等社會法律條文,用楔型文字刻在建築物的石柱上,成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法典(巴黎羅浮宮)。

龜殼媒體 vs 甲骨文
公元前1600年的商朝,流行用龜甲與獸骨來占卜並記錄結果,當時所使用的文字已經發展出4500個單字,紀錄了當時的政治經濟、氣象、社會等不同的資訊(台北及北京故宮博物院)。

銅器媒體 vs毛公鼎
西周及春秋戰國時代的人則將當時的典禮儀式、祭祀、賜名等重要的社會事件鑄造在金屬(銅器)表面,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毛公鼎就是這時代的代表。

石碑媒體 vs 羅塞塔石碑
公元前196年,埃及國王托勒密五世登基一週年,為父親歌功頌德,將詔書以三種文字:埃及象形文(獻給神明看的文字)、埃及草書(老百姓使用的通俗體)與古希臘文(當時埃臣服於希臘的亞歷山大帝國,類似今天的台美關係),刻在一塊黑色的大理石上,這塊石頭就是有名的羅塞塔石碑(大英博物館),稱得上是多語對照翻譯的鼻祖。

竹簡媒體 vs 蒙恬輸入法

公元前210年,秦朝的大將軍蒙恬將羊毛與竹桿結合,創造了毛筆,大幅簡化了文字記錄的流程,不再需要繁瑣地在石頭、金屬等硬物雕刻文字,開始以毛筆在竹簡或木簡上書寫,改採輕鬆的書寫模式。

紙張媒體 vs 刻板印刷
由於文字記錄方式的有效改良,文字開始大量集結成冊,並以竹簡的方式出現,後來出現了質地輕柔的縑帛,但是用縑帛製紙的費用很高昂,而竹簡又笨重,於是西元105年,東漢蔡倫開始進行技術創新,改用樹皮、麻等日常生活中容易取得的植物纖維,大大降低了造紙的成本,讓紙具備普及化的條件。

印刷媒體 vs 活字印刷術
費時費工的手工抄寫文字,一直持續到西元1040年北宋畢昇所發明的膠泥活字印刷術,才有了另一種快速複製資訊的方法,它被認為是現代印刷術的前身,與造紙技術的結合,讓知識能夠精確而廣泛的流傳。人們因此能夠迅速複製前人的技術與經驗成果,替人類文明帶來無盡的改變。

數位媒體 vs 網路通訊

以紙張為主流的文字記錄方式,一直持續到今天都還盛行,但是電腦及網路的出現,也大幅的影響了人類與文字的傳統關係。文字不再僅以傳統的印刷品方式出現,而改以數位訊號的方式儲存在各式記憶體中,再利用電子顯示設備呈現傳統的字型字義。隨著硬體設備技術的成熟,複製文字的成本大幅降低,文字資訊迅速普及,再加上網路快速傳遞資料的能力,人類獲得資訊的速度與規模達到前所未見的程度。

媒體迷思 vs 資訊垃圾
隨著資訊技術的普及,讓人們能夠輕鬆地擁有資訊。但是擁有資訊,不代表能夠掌握資訊。事實上,過於輕易獲得的資訊,往往讓人們忽略資訊的實際價值,進而濫用資訊,浪費媒體資源。今天,不論是網路郵件或是傳統郵件,人們信箱裡所收到的信件,大多是所謂的垃圾郵件。硬碟裡儲存的資料,只有極低的比例會被再次閱讀或應用。慣用電腦網路的我們,為求心安而灌爆硬碟的我們,必須牢記:

文字必須組合才能成為資訊,資訊必須整合才能成為知識,知識必須應用才能成為能力。






2007年8月12日 星期日

動物也會傳簡訊? 談SMS與人類通訊進化史

有沒有聽過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狗的吠聲?有時候狗的叫聲非常急促,代表有不該出現事物發生了,幾秒鐘後,另一個地區的狗也會做出回應,表示收到訊息。當然,有的時候只是討厭的人出現了,就隨便叫個幾聲。有沒有想過,這些狗兒到底在叫些什麼事,是在傳遞訊息嗎?如果是傳遞訊息的話?到底是在傳送些什麼訊息?

動物文明 Vs 危機警戒

事實上,不光是狗兒會傳送訊息給遠方的同類,很多動物都已發展出一套語言系統,以便讓分居各處的動物,能夠進行集體行動,例如大象透過腳的震動傳動低頻與三十公里外的同伴溝通。鯨魚的聽力非常強,利用水為傳導的介質,有時可達數十公里。比較特別的是人猿『泰山』,他用他的母語-黑猩猩語”O~a O~a~”通知森林裡的動物朋友們,泰山來了!!



動物聽覺Vs人類視覺
人類在聽力方面遠遠不如其他的物種,也因此發展出各式傳遞訊息的方式。例如:不論是亞洲的中國人或是美洲的印地安人,都曾燃燒木料及”狼糞”,讓遠方的同夥即時看到高而清晰的裊裊『狼煙』。周幽王還以燃燒烽火台為樂,只求寵妃褒姒一笑,結果造成西周的敗亡(770BC)。一直到現在,軍方仍使用照明彈來當成危機的訊號。飛鴿或快馬傳書其實不算立即式的訊息傳遞,但可以傳遞較為精準且複雜的訊息,速度較慢也不保險,因為來自外在不確定的因素太多,更擔心會資料外洩,因此重要的信件內容都會加以編碼或使用暗語,以免資料落到對方的手中。



危機處理 Vs 行動指揮

一般而言,立即訊息的內容可分成兩大類,一是危機通知:當危機來臨的時候,動物盡可能地使用牠們與生俱來的本能-聲波,發送緊急訊號給所屬的動物社群。二是行動的掌握:當社群需要共同行動,例如遷徙的時候,必須透過遠距立即的訊息,來協調彼此的方位、速度與時間。



有線電話150年vs 行動電話15年

相較於人類文明史,我們現在習慣使用的電子通訊技術,整個發展的時間是極為短暫的,回顧過去,1860年電話被發明,1902年有線電報才測試成功;在台灣,固定式電話真正普及到一般民眾家裡,祇有三四十年左右的歷史。1975年台灣開放B.B. Call無線電呼叫器業務,1992年無線電呼叫器用戶突破100萬戶,1998年底達到巔峰264萬戶,之後由於第二代行動電話GSM的普及而遭到淘汰。另一方面,1989年,台灣正式開放第一代行動電話業務(黑金剛那種),1997年行動電話用戶數突破100萬戶,1999破1000萬戶,2002年超過人口總數達到’2390萬戶,之後數目即不再增加,2006年仍為持總數2324.9萬戶。



中文簡訊Vs 英文簡訊

台灣地區每個月約有三億多通的文字簡訊,平均每人每月約傳遞14通的簡訊,逢年過節的時候是簡訊發送的高峰期,因為透過文字,可以取代以往的電話問候,或親自拜訪。現在通行的『 SMS簡訊』技術是1991年第二代行動電話GSM上市時,發展出來的服務模式, 一則簡訊能夠容納140位元組,也就是140個英文字母或70個中文字。由於英文是拼音文字,較難以140個字母傳遞完整的訊息,因此,還發展出一套專屬的簡訊英文,例如:you = U, for = 4,see you = CU, as soon as possible = ASAP來節省字元數目的空間,相反地,由於中文是圖像文字,用70個中文字傳簡訊,不但可以完整傳遞訊息,還可以加上許多問候語。手機簡訊的功能意外地受到行動電話使用者的歡迎,因為它可以迅速確實地傳遞文字訊息,還可以避免人與人語言之間冗雜非必要的語言問候與贅詞。去除掉贅詞的簡訊,與動物傳遞訊息的目的相同,內容一致。



動物與人類的通訊目的 Vs 商業行為的消費與浪費

隨著通訊產業的硬體發展不斷推陳出新,第一代行動電話只能傳遞語音,第二代行動電話GSM可以傳送文字簡訊,第三代手機更進步到可以即時傳遞影音檔案!但我們要思維的是:人類傳遞訊息的目的到底是什麼?生存的安全需求?還是社會秩序的維繫?還是無止盡的商業消費與浪費?



(本文刊登於 D-FUN 2007.6)


張貼者: G-Box 位於 11.8.07 0 意見

2007年8月11日 星期六

黑金剛重現江湖,時尚老人復古機

從黑金剛現象看銀髮族科技產品


黑金剛!還記得嗎?那隻長得像磚頭,有著金剛不壞之身,讓行動電話有了「大哥大」尊稱的長方體第一代行動電話,最近又捲土重來出現在手機市場上。
在體積追求輕薄短小,功能多樣化的市場趨勢下,是什麼樣的因素讓這款體積大得驚人,功能相對簡陋的手機得以在市場上獲得一席之地?

三年級的流行科技大哥大
1980年代,MOTO發行的第一代行動電話,動輒數萬元的高昂價格和超高月租費,並非一般人所能負擔,是「大哥大」級的人物才能擁有的身分地位表徵。當時的手機擁有者,出生於民國30年代,在學校畢業後的5至15年間,藉由努力達到一定的社會地位以及經濟實力,才能養得起一支手機的基本開銷。
這個族群,生長於二次大戰之後,台灣光復時期的農業時代,當時最普及的電器產品是「電燈」,一般家庭最常擁有的影音娛樂科技產品就是收音機,電話和電鍋是富裕家庭才能擁有的設備。黑白電視一直要到民國50年代時才出現,而等到電視真正普及時,他們幾乎都已經完成學業了(這些產品的操作介面,基本上是一個插頭加上電源開關,調整音量和選台的旋鈕。)

以不變應萬變的資深科技人
這些三年級科技粉絲,很多今年已經60多歲了,已經開始面臨退休的生涯規劃。他們還是科技產品的愛用者嗎?他們如何面對今天的科技產品?
這些民國30年代出生的科技使用者族群,在當今的資訊化產品環境裡,每天接觸的電子產品,最重要的還是年輕時熟悉的電視機,電話,電鍋。
只是現在的電視已不再是靠一個旋鈕看盡三台的操作介面了,而是多重輸入端子加上上百頻道的電視系統,一個遙控器動輒3、40個按鍵。更不要說還要配合不同的影音設備,客廳桌上的遙控器多到五個以上是常見的事。
一個家用電話也不再只是接聽的功能,取而代之的是來電顯示,轉接插播等的附加功能,另外還有結合PDA,MP3,照相機的雙頻或多頻手機。
電鍋,除了堅持使用傳統不改型的大同電鍋外,更出現了可以定時自動煮稀飯,炊出傳統味的的微電腦控制電子鍋。

科技環境中的銀髮族
這個資深科技產品使用者族群如何使用這些產品?結果並不意外,他們還是和年輕時一樣,只使用和年輕時完全一樣的功能按鍵,不管產品功能增加了多少,還是能僅使用最基本的開關,音量大小和轉台功能,這是因為他們的操作認知行為以被定型,如果沒有特殊的毅力,自我約束努力學習操作新的操作介面,將不可能學會新的功能產品。
當然,這個族群在視力上,今天早已經出現老花的現象,不易看清楚越來越小的字體。手指的操作亦無法如年輕人般靈活操作越來越小的按鈕。

銀髮族科技產品?
從時尚的關點,黑金剛也許「俗擱有力」,但相較於當今市場上的產品,黑金剛的功能並不一定實際好用!價格更不便宜!事實上,黑金剛根本也不是什麼銀髮族產品,只是當時正值壯年的科技粉絲,對這個項產品擁有太多美好的回憶,這也是長期被市場忽視的3年級生對市場的一種渴望!

其實從以前到現在,很少有設計師願意真正花心思在銀髮族的產品上,也少有這類的市場文獻報告出現,設計師往往以自己的觀點為立基,半強迫式的為銀髮族設計各式不同商品,以要求銀髮族開拓新視野,接受新觀念,終生學習的崇高理想,來使用這類的設計。我們的長輩面對來自年輕人的這種關懷,常處於一種尷尬的處境,拒絕也不是,用了又不習慣,有形無形中浪費了很多社會資源。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但相同的人性,不同的世代,卻有著不同的需求。銀髮族產品,不應該只是把設計重點放在老年人退化的生理與心理機能上面,而是應該對所謂銀髮族使用者當時的成長背景,社會事件,科技發展等因素作深入的探討。

我們不應該只用年齡來設定使用者需求,而是應該探討使用者成長的世代背景,才能設計出真正屬於1年級,2年級,3年級世代的產品。



(本文刊登於D-FUN雜誌 2007五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