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12日 星期日

動物也會傳簡訊? 談SMS與人類通訊進化史

有沒有聽過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狗的吠聲?有時候狗的叫聲非常急促,代表有不該出現事物發生了,幾秒鐘後,另一個地區的狗也會做出回應,表示收到訊息。當然,有的時候只是討厭的人出現了,就隨便叫個幾聲。有沒有想過,這些狗兒到底在叫些什麼事,是在傳遞訊息嗎?如果是傳遞訊息的話?到底是在傳送些什麼訊息?

動物文明 Vs 危機警戒

事實上,不光是狗兒會傳送訊息給遠方的同類,很多動物都已發展出一套語言系統,以便讓分居各處的動物,能夠進行集體行動,例如大象透過腳的震動傳動低頻與三十公里外的同伴溝通。鯨魚的聽力非常強,利用水為傳導的介質,有時可達數十公里。比較特別的是人猿『泰山』,他用他的母語-黑猩猩語”O~a O~a~”通知森林裡的動物朋友們,泰山來了!!



動物聽覺Vs人類視覺
人類在聽力方面遠遠不如其他的物種,也因此發展出各式傳遞訊息的方式。例如:不論是亞洲的中國人或是美洲的印地安人,都曾燃燒木料及”狼糞”,讓遠方的同夥即時看到高而清晰的裊裊『狼煙』。周幽王還以燃燒烽火台為樂,只求寵妃褒姒一笑,結果造成西周的敗亡(770BC)。一直到現在,軍方仍使用照明彈來當成危機的訊號。飛鴿或快馬傳書其實不算立即式的訊息傳遞,但可以傳遞較為精準且複雜的訊息,速度較慢也不保險,因為來自外在不確定的因素太多,更擔心會資料外洩,因此重要的信件內容都會加以編碼或使用暗語,以免資料落到對方的手中。



危機處理 Vs 行動指揮

一般而言,立即訊息的內容可分成兩大類,一是危機通知:當危機來臨的時候,動物盡可能地使用牠們與生俱來的本能-聲波,發送緊急訊號給所屬的動物社群。二是行動的掌握:當社群需要共同行動,例如遷徙的時候,必須透過遠距立即的訊息,來協調彼此的方位、速度與時間。



有線電話150年vs 行動電話15年

相較於人類文明史,我們現在習慣使用的電子通訊技術,整個發展的時間是極為短暫的,回顧過去,1860年電話被發明,1902年有線電報才測試成功;在台灣,固定式電話真正普及到一般民眾家裡,祇有三四十年左右的歷史。1975年台灣開放B.B. Call無線電呼叫器業務,1992年無線電呼叫器用戶突破100萬戶,1998年底達到巔峰264萬戶,之後由於第二代行動電話GSM的普及而遭到淘汰。另一方面,1989年,台灣正式開放第一代行動電話業務(黑金剛那種),1997年行動電話用戶數突破100萬戶,1999破1000萬戶,2002年超過人口總數達到’2390萬戶,之後數目即不再增加,2006年仍為持總數2324.9萬戶。



中文簡訊Vs 英文簡訊

台灣地區每個月約有三億多通的文字簡訊,平均每人每月約傳遞14通的簡訊,逢年過節的時候是簡訊發送的高峰期,因為透過文字,可以取代以往的電話問候,或親自拜訪。現在通行的『 SMS簡訊』技術是1991年第二代行動電話GSM上市時,發展出來的服務模式, 一則簡訊能夠容納140位元組,也就是140個英文字母或70個中文字。由於英文是拼音文字,較難以140個字母傳遞完整的訊息,因此,還發展出一套專屬的簡訊英文,例如:you = U, for = 4,see you = CU, as soon as possible = ASAP來節省字元數目的空間,相反地,由於中文是圖像文字,用70個中文字傳簡訊,不但可以完整傳遞訊息,還可以加上許多問候語。手機簡訊的功能意外地受到行動電話使用者的歡迎,因為它可以迅速確實地傳遞文字訊息,還可以避免人與人語言之間冗雜非必要的語言問候與贅詞。去除掉贅詞的簡訊,與動物傳遞訊息的目的相同,內容一致。



動物與人類的通訊目的 Vs 商業行為的消費與浪費

隨著通訊產業的硬體發展不斷推陳出新,第一代行動電話只能傳遞語音,第二代行動電話GSM可以傳送文字簡訊,第三代手機更進步到可以即時傳遞影音檔案!但我們要思維的是:人類傳遞訊息的目的到底是什麼?生存的安全需求?還是社會秩序的維繫?還是無止盡的商業消費與浪費?



(本文刊登於 D-FUN 2007.6)


張貼者: G-Box 位於 11.8.07 0 意見

沒有留言: